常见问题
近年来,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,生态环境部持续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,重点整治低效、落后的污染治理设施。2025年,生态环境部印发《低效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》,要求企业全面自查整改,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达标运行。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,企业该如何应对?本文从政策背景、排查重点、整改措施及长效管理等方面提供系统解决方案。
一、政策背景与排查要求
1. 政策背景
- “十四五”规划要求:到2025年,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10%以上,低效治理设施成为减排瓶颈。
- 新标准实施:2025年7月1日起,钢铁、水泥、焦化等行业执行更严格的排放限值,部分老旧设施无法满足新标准。
2. 排查范围与重点
- 行业覆盖:石化、化工、涂装、印刷、家具制造等VOCs重点行业,以及钢铁、电力、建材等NOx排放重点行业。
-
设施类型:
- VOCs治理设施:活性炭吸附装置、光氧催化设备、低温等离子体等低效技术。
- 除尘脱硫脱硝设施:湿法脱硫效率不足、静电除尘器老化、SNCR脱硝系统氨逃逸等问题。
二、企业如何开展自查整改?
1. 建立设施清单,全面诊断问题
- 梳理现有设施:企业需建立污染治理设施台账,包括技术类型、投运年限、运行参数、维护记录等。
-
效能评估:
- 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排放口进行比对监测,确认是否达标。
- 分析设施运行数据(如活性炭更换频率、脱硝效率),识别低效环节。
2. 分类整改,淘汰落后技术
-
立即淘汰类:
- 光氧催化、低温等离子体等无法稳定达标的VOCs治理技术(2025年底前强制淘汰)。
- 未配套在线监测设施或数据造假的设备。
-
升级改造类:
- VOCs治理:更换为蓄热式燃烧(RTO)、吸附浓缩+催化燃烧等高效技术。
- 除尘脱硝:静电除尘器升级为湿式静电除尘,SNCR脱硝改为SCR脱硝。
3. 强化运维管理,避免“装而不用”
- 规范操作:制定设施运行手册,明确活性炭更换周期(如每3个月一次)、喷淋液pH值控制范围等。
- 智能监控:安装在线监测系统(CEMS),实时传输数据至环保部门平台,杜绝人为干扰。
三、政策支持与风险规避
1. 利用专项资金降低整改成本
- 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中,单列**“低效设施改造”专项补贴**,企业可申请不超过总投资30%的补助。
- 地方政策示例:江苏省对RTO设施改造给予每套最高50万元奖励。
2. 规避法律风险
- 违法后果:若未按期整改,企业将面临10万-100万元罚款、按日计罚甚至停产整治。
-
合规建议:
- 保留整改过程中的检测报告、采购合同等证据,应对环保督察。
- 主动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备整改进度,争取指导支持。
四、长效管理机制建设
- 定期培训:组织环保负责人、运维人员参加技术培训,提升治污设施管理水平。
- 绩效评估:每年对治理设施开展一次全面评估,纳入企业环保考核指标。
- 技术迭代:关注行业新技术(如生物法降解VOCs、高温除尘膜),持续优化治污能力。